从一篇论文管窥中南海智囊刘鹤研究成果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16-01-04分享到:
日前,第十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发表于《比较》杂志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获得论文奖。
作为中国最高等级的经济学奖项的孙冶方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
作为官方智囊,刘鹤的获奖也获得了外界的关注。
本报记者此前采访的多名政界、学界人士称,刘鹤为人低调务实。一位曾与他共事的人士表示,中国需要像他这样实干的学者型官员。
一名熟悉刘鹤的官员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中国的现行体制,任何重大决策都是集体的智慧,不应该放大个人的作用。但他也认为,刘鹤作为高层智囊,从过去到现在都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意见。
1952年出生于北京的刘鹤,曾就读于北京101中学;1969-1970年,刘鹤到吉林插队,不久应征入伍;3年后退伍;1974-1978年,回城在北京无线电厂当工人,后转为干部。
恢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先后获得学士、管理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美国 SetonHall(西顿霍尔)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MPA学位。
“工农兵加海归”。这样的背景有助于像刘鹤这样的政策制定者既对中国情况有接地气的认知,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为了给改革的系统工程集聚智慧,刘鹤还发起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智囊团体——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思路借鉴
市场对于刘鹤获奖的一大关注,在于他的经济思想所可能折射的经济建言方向。
刘鹤作为总报告执笔人获奖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发表于《比较》2012年第5期。
该论文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二是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三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论文谈到,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既要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要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同时称,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需要集中力量办好的事进一步务实研究,尤其需要增强全球视野,提高定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从当前的角度来看,这三点建议虽然立足于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但对于中国经济拥抱“新常态”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